古代给两个月人叫什么?
两个月,是指婴儿出生两个月。在古代,人们并不像现在这样,从出生就命名为某某。“二月儿”这个名称,只出现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。 《礼记·曲礼上》曰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字,始知道;二十曰弱,冠而字;三十曰壮,有室家;四十曰强,而有锐气;五十曰艾,言已衰也;六十曰耆,言语却行;七十曰耄耋,八九十曰杖,朝不坐,夕不定。”“二月儿”就是处于刚学会走路的婴儿阶段,即三、四岁的幼儿。
除了《礼记》之外,先秦的其他典籍中还有“三月者”,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,因为处在刚刚学会走路的阶段,所以又称为“三月者”或“二月儿”。 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平原君使者复往,迎夫人于燕。未及郊,夫人欲请赵王,使平原君自往请之。未至郊,夫人曰:‘我愿请看赵王!’平原君使者还报平原君,平原君笑应曰:‘夫人乃是愿请看赵王!天下如赵王何足王见哉!’遂进去见夫人。夫人曰:‘妾是邯郸宦家人,妾生男,则王称尊;妾生女,则为王嫡母。今妾活十二岁,眼目朦胧,身无疾苦,耳无闻,口不能言,饭食无味,终日如醉,此孤魂野鬼之苦,非胎卵之形。’平原君归,具以夫人之言报王。”这段文字出现的人名很多,事件也很复杂,但关键的人物是两个,一是“夫人”,二是“平原君使者”。这个人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,他的谥号为“平原君”。
这件小事表明两个问题:第一,作为当时最有权势的贵族,赵胜非常受尊敬,即使他去迎接夫人这样的家事,也是亲自带使者前往,而不是派其他人到代劳。第二,虽然赵胜非常有权势,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两个月的孩子直接命名。古人对于名字是非常重视的,一般要等到小孩两岁之后才能起名,如果没到两岁就给孩子起名,那是对神灵的不尊重(类似我们现在的身份证,还没成年都标的是“幼”)。由此可知,古人是很重视“二月儿”这个阶段的,而且这个阶段已经能够学习简单的知识了,比如上面的寓言故事就说明此时已经开始认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