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身上的白虫是什么?
狗狗身上长的白虫子,一般是蠕形螨感染的疥螨病引起的。 疥螨病是由疥螨目、疥螨科、疥螨属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,其中犬疥螨属于异型寄生虫,其成虫体长150~270μm;宽36~48μm。全身有金属光泽,呈半圆形,背部隆起,腹面平坦。触角2节,尾端具1对短小的肛环刺毛(图1)。
雌虫较雄虫大,且尾部略宽于前部。幼虫期幼虫初孵化时不透明,以后逐渐变为透明,幼虫期身体各部位均能伸缩扭曲,运动能力较强,能自行移动,且行动非常迅速,遇刺激或遇敌时能快速地钻入皮肤内。
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在体表形成皱裂,并分泌蜡丝构筑巢穴。当遇到危险或者兴奋时会从体内吐出白色蜡囊,内含乳酪状物质和幼虫,此时虫体缩成团,头向里回缩,幼虫通过蠕动逐步向前爬行,恢复一定活力后,逐渐分散开,恢复形态,并在皮肤表面继续寄生下来。
图1 犬疥螨的形态 (引自周秉根主编. 兽医寄生虫学. 第4版[M]. 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.2011)
本病主要经过直接接触传染,如果宠物与患犬密切接触,尤其是喜欢舔食爱犬的爪子、耳朵等部位,则很容易被传染。间接接触传播也应注意,如衣物、用具、毛巾、浴盆等被污染,而未经严格消毒也可导致传染。母源抗体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导致幼虫感染率升高的原因之一。因为刚出生的幼犬通过吸允母乳获得母源抗体,在出生后3周内血清抗体达到高峰,此后逐渐下降,所以在3周后若再不进行免疫接种就容易感染。另外,如果圈舍不勤消毒,饲养人员不注意个人及用品清洁,都可能导致该病发生。
主要症状 以瘙痒、皮屑、鳞屑和结痂为特征性病理变化,严重时出现脱毛、皮炎甚至溃疡。多数病例症状轻微,可以自愈,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,甚至危及生命。
急性病例的临床症状一般在感染后2~4周出现,慢性病例的临床症状则相对缓和。
(1)局部红斑,开始呈点状或线状分布,之后融合成片,皮肤变厚,表面粗糙,出现脱毛现象,患处温度升高,有渗出,结痂,痒觉加剧; (2)口腔黏膜、舌边缘及牙龈等处可见瘀斑;
(3)消化道症状,如厌食、呕吐、腹泻,粪便带血;
(4)神经系统症状,如沉郁、倦怠、嗜睡,头颈、躯体不安,全身颤抖,步态不稳,共济失调,抽搐,昏迷;
(5)贫血,消瘦。 有上述临床表现但不如想象那么严重,只要及时正确治疗都能很快痊愈。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死亡。
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抗生素能彻底杀灭疥螨。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传染源以及做好消毒工作。已经发病的宠物应及时治疗。
首先应尽可能多地杀灭虫体,再彻底消毒环境、消毒衣物、用具等。 对患病宠物可使用杀螨剂进行治疗。目前常用的杀螨剂有阿维菌素类、甲硝唑、硫磺皂等,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剂量。
对于顽固性的疥螨病可联合用药,先用杀螨剂喷雾剂稀释后全面喷涂患犬,每天1次,连用7天;再用洗剂稀释后清洗患犬,每周2次。 对哺乳动物的安全高效杀螨剂有阿苯达唑、伊维菌素、阿维菌素等。此类药物虽对寄生虫的杀灭效果较好,但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,特别是注射剂型的药,切不可擅自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