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驱虫药粉怎么配?

杨荣美杨荣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汉代以前,我国南方地区多流行“蛊”的毒(俗称“虫中毒”)。所谓“蛊”是含有微生物、寄生虫或动物的卵在内的特殊毒物。这些有害生物被放入器皿中,通过浸泡、蒸煮等工艺使其变成毒药,而器皿表面的花纹就是毒性更强的标记了。《周礼》中就有记载“凡祭祀,共王簋之实,实重五齐”,说明当时在祭祀时所用的供品之中就包括经毒药处理过的器具。

由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,无法看清其中的原理。因此对于“蛊”这种神秘的毒害生物,人们既害怕其毒性强会伤害自己,又对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力而感到十分困惑。

于是,一种关于“蛊”的来源的传说便流传开来:原来,上古时期,中原之地洪水泛滥,一位英雄治水失败后,带着妻子和儿子乘着木头筏子漂流到今江西境内,并由此定居下来。他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,这一家的女人就在河边洗濯衣服。突然,水里伸出一只绿油油的手臂,将女人的衣服夺走。女人惊慌失措,男人的哥哥见状,立即手持武器跳入水中,将那个手臂斩下。

回到家里,他们看到水缸中漂浮着许多虫子,颜色都和手臂一样,只有三足。后来,他们将此虫做成美食端给兄长吃,兄长吃了之后却全身长满了红斑,痛痒难耐。最后,兄弟二人经过多次试验,发现用牛胆汁治好了兄长的病。就这样,因祸得福,他们得到了能使人百毒不侵的宝贝——牛胆汁。

其实,所谓的“蛊”可能指的是古代江河湖泊中的螺蛳、河蚌等水生贝壳类动物;而“鬼”字也常常代表这一类群。由于人类摄入这类食物容易感染寄生虫,造成肠道病,古人在处理此类食品时就采用了类似“毒”的处理方式。

从考古发现的文物来看,汉代我国南方地区已普遍使用杀虫解毒类药物。1973年在江苏建湖县出土的一具中药药罐中发现有毒残渣,经鉴定为砒霜和雄黄。其中,砒霜属致癌物,有剧毒;雄黄则可杀死细菌,有杀菌作用。这具药罐的主人是东汉时居住在湖北襄阳一带的人。同样是在长江流域,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用药液浸泡的杀虫药物“薰草”。

这种药材现在被称为“香草”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,常被用于煮饭、蒸糕点或者泡茶。在陕西西安、江苏南京等地也曾出土过汉代的熏香香料,这说明这种药材在当时不仅畅销,而且产地广泛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医学家们总结前人的经验,写出不少药物著作。其中,南朝梁代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《本草经集注》分析说:“硫磺,生者温中,烧之则毒,可用朱砂制。”这里提到的“燃之则毒”的硫磺,正是制作火药的重要原料之一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