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药的计量怎么换算?
这个还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,通常来说,剂量上还是遵循 过量=中毒 不足=无效的原则,但是,这里所说的“剂量的多少”并不是指药片、针剂的剂量,而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血液浓度水平。也就是说如果吃了20粒药片,通过尿液和粪便排除的药物只有15粒,那么这15粒就是血药浓度的来源(当然可能没有这么高比例),多吃的5粒就排出体外了,不会造成中毒。同理,如果吃了10毫克药丸,通过尿液和粪便排除的药丸只要7-8毫克,那么剩下的2-3毫克就形成了血药浓度;如果吃了100毫克的药物,通过尿液和粪便排除不超过60毫克,那剩余的40毫克都蓄积在体内,形成过高药理浓度,就会导致中毒。所以,对服用药物后的血液浓度监测是判断是否有中毒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不过,对于多数肠道内吸收的药物来说,吃下去的药物一般会在体内达到平衡,也就是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会出现显著偏高或偏低的情况,也就是不会有明显的毒性的,除非药物过量。但是,也有部分药物是体内不吸收的,例如含有硫氢基团(-SH)的药物(如磺胺类药物),这一类药物是不被胃肠道吸收,而直接经尿液排泄的,如果在用药期间大量饮水,增加尿量,就可以促进药物的代谢,减少对身体的危害。
除了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外,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。一般来说,体重越大的人,药物的代谢能力越高,儿童和老人要比青壮年代谢能力低一些。 另外,性别不同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,一般情况下,女性要比男性药物代谢速度更快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