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宾是蛋黄还是蛋白?

普语诺普语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在很多关于亲子共读的观点中,经常会提到“孩子是挂在妈妈胸前的蛋黄,是爸爸头顶上飘着的蛋白。”这个观点在很多书籍或讲演中都会说到,也影响了一大批人在亲子教育方面的想法,进而影响实践。这里我想谈谈不同的观点,与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商榷。

在《谁牵着我的手入睡》这本书中,明确的指出了“爸爸陪伴孩子睡觉会给他们安全感,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益。”在其他一些书籍中也有这样的观点,比如《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》,书中在第一章末尾这样写道:“妈妈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,是温柔地爱爸爸。”其实,这里已经暗示了,爸爸在孩子的陪伴上会给孩子带来他(她)最需要的安全感。

在以前,男性的威望,在整个家庭中都是不可争辩的,他们有绝对话语权。但是到了现代,大家的地位越来越平等。女权主义者们,希望从男性那里抢回自己的权利,让双方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在这个过程,我认为有些过了。比如提倡母亲也去当一个顶梁柱,要像男性一样在外边打拼,而不要局限于相夫教子。在亲子共读的问题上,似乎也存在这样的倾向。比如上面所说的“蛋黄蛋白论”,这其实是把男性“贬低”了,在暗示,在孩子的教育中,女性仍然高于男性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,是女性照顾孩子,也就是女性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。虽然没有明说孩子离爸爸比较远,不过已经暗指了“蛋白”是飘在头顶上的。“蛋白”这个概念,就暗示男性在本质上是劣于女性的。而且,它在教育上,也更不及女性。这个观点,是教育上仍然认为女性在教育上是高于男性的观点。

这里顺便说说另一个观点,“父教大于母爱”。我觉得,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,因为母爱本身就不在于大或小。母爱不在于有数量上的可比性,他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。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父教大于母爱,就相当于要把母爱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。这样就容易使女性产生误解,觉得在教育上自己不如男性,也使男性容易有优越感。其实,父教和母爱是并行的,只是教育的方式上是不同的。

下面再接着说“蛋黄蛋白论”。这个观点,似乎只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适用,比如几个月、3、5岁之前。但是,当孩子到了3、5岁之后,甚至到了初中,孩子会怎么想呢?会认为自己还是“蛋黄”,还是应该由女性来“管”吗?会认为男性还是“蛋白”,还是一个大老爷们而与自己远着吗?会认为自己仍然在女性的羽翼底下吗?从现实的角度考虑,应该是不的。对于大一点的孩子,应该把父亲作为自己的最信任和依赖的人,而母亲应该退居第二。也就是说,对于较大的孩子,应该反过来,父亲是“蛋黄”,母亲是“蛋白”。

这个观点似乎与上面观点矛盾,其实不然。因为每个观点都有他自身的适应年龄。对于较小的孩子,可以看“蛋黄蛋白论”;对于较大的孩子,看“父教大于母爱”。而且,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,甚至相辅相成。对于较小的孩子,由母亲照顾,这样可以让孩子能够得到最佳的照顾,比如生活上、学习上、情感上,都使孩子能健康愉快的成长。对于较大的孩子来说,就应该多接触和依靠父亲。因为较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基础,再需要一个能指点他(她),从高处看问题的“灯塔”,这就是父亲能够给予的。这种“灯塔”作用,能够指引孩子走上正确并且最有益于自己的道路,能够使孩子具有更加正确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。而且,当孩子有了依靠父亲的习惯和情感,自然会促使孩子更快更健康的成长。这并不是说,母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不管孩子了,而是应该退居次位,把“孩子王”的位子让给父亲。这样才符合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,也便于孩子得到更有效的、更现实的教育。

现在,很多孩子有恋母情结。这与男性的父教有关。如果男性在教育中做得好,孩子们会更加依靠父母亲,而不会因为某种性格原因,而产生什么“情结”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