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狗的胡子有什么用?
实际上,胡子不是毛发,而是像皮肤一样的衍生物,而且比毛发感觉敏锐得多,这通过它的神经构造就可以看出来:胡子下面有丰富的神经丛,神经的敏感度超过100倍。
在黑暗中或者有浓雾的情况下,老鼠和鼹鼠等动物就靠胡子去寻找正确的方向。这些胡子的分布情况就像雷达天线一样呈放射状,最粗的几根胡子具有特殊的功能,可以像波达测位仪一样根据声波到来的时间差确定方位。当老鼠在光滑的平面上行走时,它就伸直几根胡子触扫地面来确定自己的位置:头部稍微偏这边,那那边的胡子所碰到的平面就相对近一些。通过两者的差别就可以判断出头部的位置。
在空气中胡子里的神经得到的刺激还不够明显,当胡子碰到坚硬和光滑的物体并发生弯曲时,神经才会有感觉,比如当老鼠沿着墙体根部寻找偷吃的东西时。另一方面,在水中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这些灵敏的"感觉器官"产生感觉。所以水生的啮齿类动物就只保留了很少的胡子,而水的老鼠就没有胡子。
猫、狗和海狮等食肉类动物的胡子更粗更硬。它们不像老鼠那样,不是从嘴唇的两侧伸出,而是呈横线分布在唇部四周。猫和狗的第一横线上的胡子,长度大约为头的三分之一。这些粗硬的胡子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:他们就像电触须一样,负责指示范围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这一点:当狗从沙发下面掏东西时,如果沙发的缝隙很窄,它就会放弃用手去掏,而先用胡子去试探。如果胡子够不到东西,它才伸出手去。如果我们在晚上或者光线非常暗淡,狗几乎看不到东西时进行这项实验,这就会更加明显。如果把胡子剪短,就会破坏这项功能。